活动新闻 |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沙龙顺利召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4月6日,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hina Clean Air China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与《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年)》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举办的2022年第4期学术沙龙于线上召开。本次沙龙主题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报告第一工作组召集人尹志聪教授主持活动。
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胡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爱慧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邢佳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粟天宁博士后四位专家作主题发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孙建奇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颖,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张强教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科学家徐影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陆春松教授,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刘欣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赵斌助理教授等九位专家作精彩点评并参与讨论。
胡敏以“‘国十条’以来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来源贡献的变化”为题,结合多项科研数据及结果指出,近年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实施以来,一次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显著降低,但大气氧化性、新粒子生成所贡献的颗粒物数浓度均呈上升趋势,致霾性提高。用新冠疫情封控期间的案例印证此观点并强调,新粒子生成对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的影响在未来会进一步凸显,亟需加强重视。
王爱慧以“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热点地区辨识”为题,指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她介绍通过构建极端降水特征指数,识别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极端降水热点区域的研究;以及通过构建多要素多特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识别未来不同时段极端气候变化热点区域分布的研究。极端气候变化研究复杂且区域特征性强,在未来“碳中和”情景下,需更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与灾害变化的研究。
邢佳以“双碳背景下PM2.5和O3协同控制路径思考”为题,介绍针对重点区域应用响应曲面模型和基于最小成本减排需求反算模型的最新研究并指出,NOx深度减排对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至关重要,并且快速协同减排NOx和VOCs可带来极大的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暖将加剧大气污染,但污染物减排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一步需加快研发能源-环境-气候耦合模型,实现大气污染与气候在排放情景、控制目标、技术路径上动态关联,支撑协同治理工作。
粟天宁以“气溶胶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夹卷过程的影响”为题,详细介绍相关研究:通过详细的外场观测资料以及理论计算,该研究发现较高气溶胶浓度可影响大气垂直热通量,打破感热通量和夹卷通量的线性关系,抑制夹卷过程,进一步导致边界层上部气溶胶和夹卷的强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个新发现的机制对于边界层的增长过程以及污染物的累积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工作需进一步考虑大气污染状况下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准确考虑夹卷过程,科学评估边界层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在点评与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不利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等内容展开交流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亟需加强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摸清大气污染成因与机制;量化并识别不同情景、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气候风险;探索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制,研发耦合气候变化物理模型、社会经济减排模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期共同为协同治理政策制定及优化提供科技支撑,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尹志聪在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发言十分精彩,报告第一工作组将仔细学习并将其融入报告内容。此外,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均会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期待更多学者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开展多交叉研究工作,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来自各科研院所、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270余名专家、学者及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CCAPP微信视频号、B站同步直播,累计超3300人次线上观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回放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沙龙邀请 | CCAPP 2022年第4期学术沙龙“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活动新闻 | “结构转型进展”沙龙顺利召开
活动新闻 | “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学术沙龙顺利召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回放